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时刻:
刷到一篇文章,觉得写得特别有道理,甚至还点头如捣蒜;
听到朋友的建议,也明白他说的没错;
可当你真正要去做的时候,却心里默念一句:“臣妾做不到啊…” 🤷♀️
别着急,这其实不是你的“意志力不行”,而是人性使然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:为什么我们明知道道理,却就是不去做? 以及,怎样才能真正让自己动起来。
① 人性本能:趋利避害的心理机制
📌 我们的大脑在行动前,会下意识评估:做这件事,有好处还是坏处?
- 如果能感受到明显的好处,大脑会说“值得,去做”;
- 如果感觉不到坏处,大脑会说“算了,不做也没事”。
举个例子:
- 运动这件事,大家都知道有益健康。但问题是,不运动的坏处(比如身体变差)往往要几年后才显现;
- 而运动的好处(比如身材变好)也不会立刻发生。
所以你就容易觉得“不做也没多大坏处,做了也没多大好处”,于是就拖延了。
👉 启发:想让自己行动起来,可以刻意放大“好处”和“坏处”的体验。比如:
- 运动完给自己一份小奖励;
- 或者想象如果继续不运动,三年后身体会出现哪些问题。
在【觉行集】,我们常建议大家用“未来视角”来思考:站在未来的自己回头看,现在的选择会带来什么结果?这种方式能让你更真切地感受到做与不做的差别。
② 缺乏“悟性”:理性和感性没有连通
有些人看一段话,能瞬间产生情绪共鸣,立刻去行动;
而有些人,只是理解了字面意思,却无法被触动。
📌 举个常见的例子:
- 当你听到“要控制情绪,才不会破坏关系”时,理性上你当然知道这句话没错;
- 但如果你没真的经历过一次“失控后导致关系恶化”的痛苦,就很难从心底真正接纳。
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,我们嘴上说“我知道了”,身体却诚实地“不行动”。
👉 启发:
要让自己动起来,就要学会把“道理”转化为“感受”。
- 多去和真实案例对比,
- 多回想自己曾经的经历,
- 把抽象的道理和具象的情绪挂钩。
在【觉行集】,我们鼓励学员建立“感受日记”:每天写下1件让你触动的经历,并总结这背后的道理。久而久之,你会发现道理和感受之间的桥梁越来越牢固。
③ 为什么还是不行动?3个隐藏原因
即便你明白了道理,也产生了一些感受,但还是可能停留在原地。原因主要有三个:
1. 缺乏目标感 🎯
目标,是推动我们行动的最大动力。
- 当你没有明确目标时,任何努力都会显得很费力;
- 但当你有清晰的目标,很多困难你都会愿意去忍受。
📌 案例:
男人追求喜欢的人时,能克制情绪、收起脾气,因为目标感极强。
《琅琊榜》里,梅长苏之所以能宠辱不惊,就是因为他心中有平反的宏大目标。
👉 对普通人来说,即便没有“惊天动地”的目标,也可以设定一些微目标。比如:
- 避免糟糕的情绪体验就是目标;
- 或者“今天的争吵要用一句道歉收尾”就是目标。
在【觉行集】,我们一直强调:没有目标的人,很容易被生活推着走;而有目标的人,才能真正走在自己的路上。
2. 缺乏及时反馈 ⏳
人类天生喜欢“立竿见影”的效果。
- 如果努力后立刻看到回报,你会更愿意坚持;
- 如果迟迟没有反馈,很容易半途而废。
📌 案例:
一位妻子在心理咨询中学到如何与丈夫沟通,她努力调整情绪,但丈夫短时间内依然冷漠。
结果她会觉得:“没用,他还是那样。”
于是很快放弃努力。
👉 启发:
在行动的过程中,要学会设置“小反馈机制”。比如:
- 记录每天的微小进步;
- 设立阶段性奖励;
- 或者找到能及时给予鼓励的伙伴。
在【觉行集】,我们常用“正向反馈循环”方法,让学员感受到哪怕1%的进步,也值得庆祝。这样才能保持长期动力。
3. 不安全感下的守旧 🛡️
改变意味着未知,而未知就带来不安全感。
很多人会问:“如果我改了,对方不变怎么办?”
这种对未知结果的担心,让人宁愿停在熟悉的旧模式里。
📌 案例:
很多夫妻在沟通时,明知道“控制情绪更好”,却迟迟不愿改变。原因是他们害怕“我努力了,对方却没变化,那我岂不是更亏?”
👉 启发:
要打破这种守旧,就要降低对未知的恐惧:
- 不要一次性做巨大改变,而是从小改变开始;
- 接受“结果不一定立刻显现”的现实;
- 学会把“改变”视作提升自我,而不是取悦他人。
在【觉行集】,我们强调:改变的第一受益人永远是你自己,不必过度依赖他人的反应。
🔑 如何从“臣妾做不到”走向“我愿意开始”
总结一下:
- 放大行动的好处,切身感受到差别;
- 把道理转化为感受,增强内在驱动力;
- 建立目标感、设计反馈机制、逐步打破守旧心理。
这些,才是让你真正动起来的关键。
📌 在【觉行集】,我们相信:懂道理只是起点,把道理转化为行动,才是成长的关键一步。